龙腾虎跃送旧年
时间过得飞快,迎接来了千禧年,很快龙年就徘徊着准备登场。我们都知道传说中的“年”是只潜伏在深海里,每年一次爬上岸来作祟。后来人们在门口张贴起红纸、燃放鞭炮发出雷鸣的巨响,把“年”吓回海里去。于是人们穿新衣新鞋子、贴对联、挂彩灯,晚上守岁,高高兴兴度过这个平安无事的一年,这就是所谓的过年了。 |
“年”是什么时候过得呢?古人有话说:“过个大年,忙乱半年”,原来古人从腊月就开始忙着筹备过年,一直到元宵才结束。我们从古人的“年节歌”来看看古人是甚样过年,他们说:“廿三祭灶天,廿四做对联,廿五做豆腐,廿六割羊肉,……初一初二磕头儿,初三初四耍球儿,初五初六跳猴儿,……”,年就从祭灶开始过。 |
灶王爷掌管厨房事务,是民间最敬奉的神明之一。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,这是人们对火的敬畏,对灶的感激与崇敬的表达方式。传说中,黄帝、炎帝及祝融都是灶神。祝融就是传说中的火神。后世流传的灶神姓张名单,长得非常标致,就像美女一样的漂亮。他有一个夫人叫卿忌,育有六个都叫着察洽的女儿,还有几位天将供他差用。他的职务除了掌管人间灶火之外,便是观察人间的所作所为,然后上天报告予玉帝知道。据说坐镇灶口,最能看得人生的百态,民间的丑恶善良。而民间为了让他上天报告时能说好话,就以酒糟、黏糕及饴糖来祭拜,希望他喝得醉醺醺,吃得甜蜜蜜,满嘴甜言蜜语,到天庭时就只说好话。这个风俗到了今天仍然被民间所信奉,只不过是改在腊月廿四送神时执行。 |
春联的前身是“桃板”,含有辟邪驱鬼的用意。桃木是古人用来制百鬼之用,因为桃木是五木之精,早在汉代开始,桃木就被用来压邪。桃木制作的桃人、桃印、桃板、桃符等都用来辟邪。桃符后来慢慢演变成春联,据说是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开始,而纸制的春联在明朝及清朝才开始流行起来。现在的人们都不太兴春联,许多人把春联当着是落伍的做法,有些人又嫌贴了春联,门边墙上会被弄脏了,结果使新年期间张贴春联的习俗逐渐消失,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惋惜的事。 |
贴了春联,接着下来是准备除夕的团圆饭。除夕是团圆之夜,华人非常重视这一天的团聚,不论人在那里,除非是无法做到,不然一定要在除夕晚赶回家中吃年夜饭,同时为父母守岁。在外工作的人,在不能归家团圆的心情是非常的凄凄,如这首诗所言:“旅馆寒灯独不眠,客心何事转凄然?故乡今夜思千里,霜鬓明朝又一年”。 |
自古以来,团年饭南北方有着很大的差别。北方人喜欢在除夕夜包饺子来吃,取其谐音“更岁交子”的意思。也有人喜欢在饺子里包些糖,希望来年生活更美满甜美。有者在总多饺子里选一个包一枚钱币,据说谁吃到来年就会发财。南方人则吃“元宵”及“年糕”。元宵就是“汤圆”,也叫着“团子”、“圆子”,是甜品的小食,取其意一家团圆美满甜蜜。年糕则以糯米搀糖蒸煮,取其谐音“年年高”,含有年年高升之意。到了今天,吃元宵年糕的习俗仍然非常普遍,尤其是在马来西亚,由于绝大部分的华人先辈都来自中国的南方,因此吃汤圆及年糕还是很盛行。 |
吃过了团年饭,阖家这时就要坐守岁,而小辈这时就向长辈辞岁,表示又平安长大多一岁。长辈这时就要分压岁钱,压岁钱也叫“代岁钱”、“岁岁钱”或“押岁钱”,用意在驱邪,帮助孩子平安长大。过后一家人要在一起守岁到天明,为祝祷长辈长寿健康,旧时还有镜听、照田蚕、买痴呆、打灰堆等的习俗。 |
诗曰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;千门万户瞳瞳目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。爆竹除了是传说中为了驱赶年兽而发出巨响的作用外,更是古时巫术辟邪驱鬼的工具。最初的爆竹不是像今天的鞭炮,而是真正的竹子拿来焚烧以发出噼噼叭叭的声音,吓走妖魔鬼怪。诗中的屠苏是屠苏酒,据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“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,长幼以此拜贺,进屠苏酒”。 苏轼更有诗曰:“但把穷愁博长健,不辞最后醉屠苏”。据说,元日喝此酒,可保一年不生病,屠苏酒乃取其屠绝鬼气,苏醒人魂,因此,人们乃在初一喝此酒。 |
古人将新年的首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与人和谷来相称。初一是鸡日,取其谐音为吉日。古人也有用鸡来辟邪,将鸡画贴于门上。拜年总汉朝就已开始,到了明朝和清朝时,更是发展到一种虚伪的表面社交,人们可以“望门投刺”,不管认不认识。“刺”就像现在的名片一样。所以有首诗如此说道:“不求见面惟通谒,名纸朝来满敝庐;我亦随人投数纸,世情嫌简不嫌虚。”初七则为人日,也就是天下所有人们的生日,现今都流行“捞生”,也就是吃鱼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