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祖秋文學作品集 My Literature Page

杂文与议论文章

摒弃方言只用华语的逻辑性

         华人的母语是华语,这似乎是天经地义不容否认的事,可是实际上,华族籍贯众多,很多人从小是讲方言,到了进学校后,才开始接触到华语这种既有书面亦有声语的语言,而“母语”根据词典的解释是“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,在一般的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”。换句话说,如果福建人在幼年开始学讲话时是从福建话开始,那么,他的母语应该是福建话,华语则是他后来为了求学而学习的工具语言。那么,华语是我们的母语吗?

         华人籍贯众多,华语是共同也是唯一的书面语言,所以不管怎样,我们都把华语认定是我们的母语,也因此许多家长在孩子年幼时纷纷抛弃了方言,全部以华语与孩子沟通。我也是其中的一名,我原籍福建晋江,孩子们都不会讲晋江话,连带普通的福建话都不会讲,也不大会听,家中唯一用于沟通的语言是华语。二十多年后的今天,我的孩子大部分都已长大,我才发现摒弃方言,让孩子只谙华语,对孩子来说,不但没有帮上什么忙,反而让孩子吃亏了,而且在长远来说,那是一种“消灭”的行动,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及文化。

         我的孩子从小只谙华语,对福建话一窍不通,更甭说是晋江话,如此一来,他只能以华语与同学沟通,当同样是福建人的同学以福建话沟通时,我的孩子竟然瞠目结舌愣在那里,仿佛是个外国人,一句话也听不懂,更甭说是插嘴了。这么一来,在人际关系上,他显然的比那些能够以方言来沟通的小朋友吃亏的多了。当然,与同学还可以通过华语沟通,可是当我的孩子回到旧家见了奶奶时,只能讲福建话的奶奶要与孙子沟通,居然必须通过比手划脚,宛如鸡同鸭讲一般,既费神又费力,构成一幕既陌生又尴尬的场面,如此一来,何来的亲切感?亲情如何通过生硬陌生的沟通来传递?

         由于是福建家族,难免在语言上参杂了福建话的词语,于是我的孩子会把抹地布称为“地脚布”,把“好彩”当着幸亏,把“看人无”当着是瞧不起人,把“没有”当着是一样东西来用,如“看没有”、“听没有”及“嗅没有”。这些词语的穿插不但没有丰富了华语的词汇,反而是污染了华语,让孩子错误使用华语。从小学讲华语,不但没有加强或丰富了孩子的华语词汇,反而是因为与福建籍贯的小朋友在一起,越来越多的杂碎词语参杂一起。或许你会怪大人的疏忽,没有把孩子教好,然而,教育及籍贯的背景难免会影响到我们自己本身,更何况很多家长都不是教育界人士,对于语音词汇,不是太过注重,而且本身也受了错误的影响及污染。

         无可否认,孩子自小以华语沟通是更能掌握华语的应用,可是摒弃方言更抹杀了孩子日后成长时对地方戏剧及歌曲的欣赏。以我们泉州晋江人来说,“南音”这种既古老又传统,曾经是宫廷音乐的歌曲,歌词优美旋律凄美非常的动听,谙福建话者要欣赏这种非常优美的音乐已是不容易,不谙福建话的下一代,那里还会把这种音乐放在眼里?更不用说是去欣赏了。如此一来,传统的大戏及福建的歌仔戏,慢慢地就如此消失在我们摒弃方言的“消灭”行动中。这种“毁灭”的行动无意中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成长,也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起居,同时在塑立特有的族群风格时,也因为无法与长辈有效的沟通而导致薪传的工作受阻。

         在今天这个竞争性强的时代中,多学习一种语言是加强本身的竞争能力,更何况是自己的母语,许多学院也鼓励学生多学习一种外语,更何况多谙一种方言除了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圈之外,更能在人际关系上比那些不谙方言的更占便宜。这是我以独一华语教养孩子二十多年后的感受,你同意吗?